您好,欢迎您来到动库商城购物! 登录 免费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中国国家队使用直板夺冠记录
商城资讯

中国国家队使用直板夺冠记录

发布日期:2022-05-25 10:03:10

自1953年首次参加世界大赛以来,一代又一代直板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披荆斩棘,为中国乒乓球事业创造了无比璀璨的辉煌。他们擅长顺势而为,勇于逆流而上,坚信自我优势,吸收百家之长,在时代变革中走出了一条可歌可泣的自强之路。历经无数战役,他们开创了很多“第一”,也成就了很多“唯一”,时光可能会模糊他们欢呼的场景,但我们不会遗忘他们拼搏的模样………

“全直板”阵容夺得世乒赛男团第一冠—一1961年第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国5比3日本

1953年,中国乒乓球队正式成立,同年3月份,中国队参加了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20届世乒赛,自此登上国际舞台。当时世乒赛的团体成绩有组别和名次之分,实力和经验均有所欠缺的中国男队虽然打进了“甲级组”,但最终只获得了第10名。此后几届比赛,勤学苦练的中国男队在团体比赛中成绩稳步攀升,直至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他们一路杀进4强,但最终在半决赛中不敌老牌劲旅匈牙利队,失去了争夺冠军的机会。

1961年,世乒赛首次来到中国,坐镇主场的中国男队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现场球迷的助威声中先后击败联邦德国、厄瓜多尔、民主德国、蒙古、加纳、尼泊尔、缅甸队,晋级4强后在半决赛中以5比1淘汰匈牙利队,第一次闯进男团决赛。

面对当时世界乒坛的头号霸主日本队,中国队的教练组经过反复斟酌,派出了由庄则栋、徐寅生、容国团组成的决赛阵容。首盘比赛庄则栋2比0胜星野展弥;第二盘徐寅生1比2负木村兴治;第三盘容国团0比2负荻村伊智朗;第四盘徐寅生2比:1胜星野展弥;第五盘庄则栋2比0胜荻村伊智朗;第六盘容国团0比2负木村兴治;第七盘徐寅生2比0胜荻村伊智朗;第八盘容国团2比1胜星野展弥。至此,中国队以5比3战胜日本队,首次捧起了世乒赛男团冠军奖杯——斯韦思林杯。

这场激战诞生了许多经典:连输两盘的容国团在第三次出场前喊出的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成为了中国体育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徐寅生在第四盘的赛点时刻连杀星野展你“十二大板”,时隔多年仍然令人津津乐道。这场胜利后,中国男队逐渐取代日本男队成为新的乒坛霸主,而中式直板快攻打法也开始引领世界乒乓球技战术发展的新潮流。

上世纪60年代,中国队在世乒赛中完成了男团“三连冠”,且都是以“全直板”阵容出战。1971年第31届世乒赛,横板运动员第一次出现在中国队的团体阵容中,此后直至021年,中国男队在“三大赛”中一共获得过35次团体冠军,且每次的夺冠阵容中都有直运动员的身影。在2010年莫斯科举行的第50届世乒赛团体赛中,马琳、王皓、许昕合力小组第二轮零封波兰,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队最后一次在世界大赛中悉数派出团体阵中的直板运动员上场。


“全直板”阵容唯一一次夺得世乒赛女团冠军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国3比1朝鲜

自1965年首夺世乒赛的女团冠军以来,中国队在“三大赛”中一共获得过36次女团冠军。其中,夺冠阵容里包含直板运动员的一共有15次,但全部是直板运动员的只有1次——1979年,由张德英、张立、葛新爱、曹燕华组成的团体阵容在第35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以3比1击败朝鲜队,帮助中国队第4次捧起了考比伦杯。

在这场比赛中,率先出战的葛新爱以0比2不敌朝鲜队的头号主力、两届世乒赛女单冠军得主朴英顺;第二盘,张德英以2比0速胜朴英玉,为中国队扳回一城;第三盘,张德英/张立轻取朝鲜组合朴英玉/洪吉善;第四盘,张德英继续作战,她在与朴英顺的拉锯战中逆风翻盘,以2比1帮助球队锁定胜局,为中国队登顶立下了头功。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直板选手在中国队的女团阵容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竞赛规则的演变和技术器材的革新,女子直板运动员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90年代以后,直板运动员在中国女队征战世界大赛的团体阵容中出现得越来越少。2001年第46届世乒赛,中国女队的阵容中只有杨影一人是直板打法,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女队的直板运动员最后一次出现在世界大赛的团体赛中。


世乒赛男单第一冠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男单决赛
容国团3比1西多


1959年4月5日,容国团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乒赛男单决赛中以3比1力克匈牙利选手西多,为新中国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也让中国的直板正胶快攻打法第一次站上了世界之巅。

晋级男单决赛前,容国团先后淘汰了联邦德国的朗格、南斯拉夫的马科维奇、瑞典的埃里克森、日本的星野展弥、匈牙利的别尔切克以及美国的迈尔斯,可谓场场都是硬仗。他最后一场比赛的对手是在此前男团比赛中曾输过的匈牙利老将西多,为此,中国代表团在赛前专门召开了一次全员大会,帮助容国团出点子、想办法。而匈牙利队则认为西多稳操胜券,甚至连庆祝的鲜花都放到了挡板后面。

首局比赛,两人争夺得异常激烈,西多在尾局阶段把握战机,以21:19先声夺人。异地再战后,容国团破釜沉舟,不断加强攻势,尤其是以频繁的侧上旋拉球牵扯西多的防线,成功破坏了其擅长的逼角转攻战术,而这一变化也成为了容国团扭转战局的胜负手。最终,他连扳三局,为中国乒乓球队第一次捧起了圣·勃莱德杯。

自容国团开始,中国队一共有12名运动员获得过21次世乒赛的男单冠军,其中直板运动员有7名(容国团、庄则栋、郗恩庭、郭跃华、江嘉良、刘国梁、王皓),夺冠次数11次。


世乒赛女单第一冠——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女单决赛
邱钟惠3比2高基安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女乒凭借先进的进攻技术一举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堡垒,在女子赛场接连夺冠,尽显王朝之势。1961年世乒赛,如日中天的日本女队完成了女团“三连冠”,但在女单赛场,卫冕冠军松崎君代却在半决赛中意外负于匈牙利选手高基安,无缘争冠。而后者在决赛中迎来了中国女队的第一代国手邱钟惠。

1960年底,为了备战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匈牙利队专门到中国进行访问交流。当时高基安战胜了中国女队的所有好手,一场未败。而除了那次交流赛,邱钟惠在国际赛场与高基安的5次交手中只赢过1次,因此想在世乒赛的决赛中战胜心高气盛的对手,对于邱钟惠而言绝非易事。

邱钟惠使用直板快攻打法,高基安使用横板削球打法,这场女单决赛不仅是直横较量、攻削对垒,更是彼时亚欧两种不同风格的直接碰撞。前四局双方打了个平手,高基安使用正反手交替稳削并伺机反攻的战术,邱钟惠则以长抽短吊、连拉带扣的招数与其周旋。战至决胜局,高基安一开始就变稳为凶,反攻次数明显增加,打到尾局曾一度以18:14领先。但邱钟惠没有畏手畏脚,继续执行强攻战术,在连续打出几板漂亮的大角度扣杀后,她不仅追平了比分,还反以20:19率先拿到赛点并最终把握住了战机,为中国队赢得了第一个女单世界冠军。

自邱钟惠开始,中国队一共有16名运动员获得过24次世乒赛的女单冠军,其中直板运动员有3名(邱钟惠、葛新爱、曹燕华),夺冠次数4次。


“双直板”组合第一次夺得世乒赛双打冠军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男双冠军庄则栋/徐寅生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女双冠军张立/张德英
1981年第36届世乒赛混双冠军谢赛克/黄俊群

从技术角度而言,直握球板的运动员手腕操控灵活,步法能力突出,在前三板发动以及近台衔接方面能力较强,而这些技能在双打比赛中都是极具杀伤性的利器,因此一对双打组合中如果能有一名出色的直板运动员,那么对于战力值的提升往往会起到很大作用。

截至2021年,共有49对组合为中国队夺得了62枚世乒赛双打金牌。其中,含有直板运动员的组合共有32对(男双14对、女双6对、混双12对),贡献了62枚金牌中的36枚。而更加稀有的“双直板”组合一共只有10对,分别是男双组合庄则栋/徐寅生、陈龙灿/韦晴光;女双组合张立/张德英、张德英/曹燕华、戴丽丽/沈剑萍、高军/陈子荷;混双组合谢赛克/黄俊群、郭跃华/倪夏莲、马琳/张莹莹、秦志戬/杨影。

在1965年举行的第28届世乒赛上,男双冠军的归属主要取决于“中日之争”。1/4决赛,直板组合庄则栋/徐寅生迎来了与荻村伊智朗/高桥浩的关键一战。比赛开始后,荻村伊智朗一改往日稳扎稳打的风格,拼命上手搏杀,让中国组合很不适应。先丢一局后,庄则栋/徐寅生及时改变战术,他们在前三板放慢节奏,减少无畏失误,由徐寅生控制落点创造机会,由庄则栋左右开弓强势反扑。最终他们连下三城,将日本劲敌淘汰出局,为中国队夺冠扫除一大障碍。之后的半决赛和决赛,庄则栋/徐寅生连续赢下两场“内战”,成功登顶。

斯帝卡 STIGA CL (Clipper Wood)经典七层纯木底板 老CL刘国梁使用

1979年,中国女队在第35届世乒赛上发挥出色,首次包揽女子项目的全部冠军。其中,直板组合张立/张德英在女双决赛中战胜队友葛新爱/阎桂丽,最终捧起了波普杯。两年之后的第36届世乒赛,中国队史无前例地包揽了7个项目的全部金牌,“左右双直”组合谢赛克/黄俊群在混双决赛中击败队友陈新华/童玲,携手捧起了兹·赫杜塞克杯。

在上述3对搭档之前,中国队在世乒赛中获得双打冠军的组合有“双横配”,有“直横配”,且全部包含削球打法。而庄则栋/徐寅生、张立/张德英、谢赛克/黄俊群不仅让中国队的“双直配”第一次站上世乒赛的最高领奖台,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式直板进攻组合的威力。

时至今日,直板运动员在职业赛场愈发稀有,“双直组合”更是难得一见,但不可否认的是,直板选手在双打组合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所创造的纪录也非横板选手轻易可破。比如左手直板选手许昕曾在4届世乒赛上搭档5名不同的运动员获得过双打金牌(男双3枚、混双2枚),这项成就至今无人可及。

世乒赛男单卫冕路上的第一场“外战”

1987年第39届世乒赛男单决赛江嘉良3比1瓦尔德内尔在中国乒乓球队的历史上,只有6名运动员蝉联过世乒赛的男单冠军,其中直板运动员有庄则栋、郭跃华、江嘉良;横板运动员有王励勤、张继科、马龙。在他们首次夺冠以及成功卫冕的过程中,只有江嘉良和马龙各打过一场外战,而前者在1987年第39届世乒赛与瓦尔德内尔的那场直横大战,至今仍被誉为“经典之中的经典”。

彼时的中国男队虽然仍是世界霸主,但传统的直板打法面对欧洲日益成熟的横板两面弧圈球已经并无优势可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瑞典男队一直高擎欧洲先锋的大旗,而瓦尔德内尔又是瑞典阵中进步最为神速的佼佼者。在第39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中国队在瑞典主将阿佩依伦和瓦尔德内尔因病没有出场的情况下,以5比0完胜夺冠。男单比赛开始后,重回赛场的瓦尔德内尔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在轻松晋级8强后,他出人意料地以两场“3比O”接连淘汰中国队的两大主力陈龙灿、滕义,此时能够阻止他夺冠的,只剩下卫冕冠军江嘉良。

在男单决赛中,瓦尔德内尔延续了此前的神勇状态,他在第一局就抓住江嘉良的反手软肋频频发难,把两面弧圈球拉得虎虎生风,并以21:14先声夺人。面对对方的强大攻势,心理素质一向过硬的江嘉良没有慌乱,毕竟在两人以往的交手记录中,江嘉良胜多负少,占有一定的心理优势。第二局开始后,江嘉良用侧身接发球调动自己,用擅长的前三板抢攻不断变化击球节奏和落点,用强力的反手推挡直面对手的弧圈球,继而连扳两局。

第四局,双方的争夺进入白热化,多板相持也逐渐增多。背水一战的瓦尔德内尔在加强接发球质量的基础上,把弧圈球拉得又转又顶,逼出了江嘉良很多失误。局末阶段,瓦尔德内尔一度以20:16拿到局点,但手握发球权的江嘉良毫不手软,反倒以一波“5:0”获得赛点。两人你追我赶僵持到22平后,江嘉良先是通过一次正手连续强攻再次领先,随后又用反手迎前推挡逼迫瓦尔德内尔弹击失误,最终赢下了这场扣人心弦的直横大战,卫冕成功。

男单世界杯第一冠

1980年首届世界杯男单决赛郭跃华3比0李振恃

1980年底,由国际乒联创办的首届男单世界杯比赛在中国香港拉开战幕。该项赛事的冠军奖金高达12500美金,吸引了当时世界前8的运动员以及各大洲的冠军悉数参加,在香港湾仔区新落成的伊利沙伯体育馆因为承办本次赛事第一次向公众开放。

彼时的中国男乒正处于平壤世乒赛失利后的调整期,而老牌劲旅日本队依靠凶猛的打法咄咄逼人,欧洲各路好手也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来势汹汹,因此本届赛事的冠军归属也是颇具悬念。中国队派出了直板正胶打法的李振恃和直板反胶打法的郭跃华,前者稳扎稳打,一路顺利晋级,后者则在小组赛中不敌捷克斯洛伐克名将奥洛夫斯基。战至半决赛,郭跃华与奥洛夫斯基再度相遇,他充分吸取了小组赛失利的教训,在发动进攻时比对手更快更凶,而且频频用刁钻的落点破坏对方的击球节奏,让其很难打出势大力沉的高质量弧圈球。直落三局后,郭跃华报了小组赛的“一箭之仇”,与李振恃会师决赛。

决赛中,郭跃华以3比0战胜队友,成为男单世界杯历史上首位冠军得主。赛后,时任国际乒联主席埃文斯为郭跃华颁发了代表冠军荣誉的“埃文斯杯”。自此之后,郭跃华在世界大赛中屡创佳绩,实现了1980年世界杯、
981年世乒赛、1982年世界杯、1983年世乒赛的男单“四连冠”,在国际乒坛独领风骚。期间,他把日本及欧洲弧圈球打法的精华融入到中式直板的近台衔接中,成为了新式直板“反胶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的杰出代表,并作为领军人物帮助中国男乒从低谷重回巅峰。

截至2021年,中国队共有14名运动员获得过26次男单世界杯冠军,其中直板运动员7名,夺冠13次。马琳在第21、24、25、27届比赛中4度登顶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双直板”组合夺得奥运会第一金
1988年汉城奥运会男双决赛

陈龙灿/韦晴光2比1卢普莱斯库/普里莫拉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乒乓球第一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彼时,沉寂已久的欧洲乒坛凭借新探索出的两面弧圈球技术强势反弹,在世界大赛中不断冲击中国队的霸主地位。尽管技战术实力的差距正在被对手拉近,但中国男队派出的奥运阵容贵在经验丰富。谁料开赛之后,男队三员虎将在单打赛场纷纷落马,使得全队上下都被罩在阴云之下,而冲破这层阴云的,正是直板双打组合陈龙灿/韦晴光。
世奥得龙灿正胶套胶 世界冠军陈龙灿使用 新一代正胶

作为1987年世乒赛的男双冠军得主,陈龙灿/韦晴光对首枚奥运双打金牌志在必得。比赛开始后,他们先是在小组赛中以7战全胜的战绩轻松出线,随后在淘汰赛中气势更盛,连克强敌。半决赛击败东道主组合刘南奎/安宰亨后,陈龙灿/韦晴光迎来了“老对手”、南斯拉夫搭档卢普莱斯库/普里莫拉茨。

1987年世乒赛,卢普莱斯库/普里莫拉茨在男双决赛败给了陈龙灿/韦晴光,此番再度交手,他们左右开弓两面冲拉,迅速占据主动。韦晴光站位离台较远,回球又慢又高,对手趁机频繁上手,完全压制住了陈龙灿的快攻势头。丢掉首局后,陈龙灿/韦晴光及时调整战术,韦晴光加强了接发球的线路和落点变化,并在中近台相持时采用拉扣并重的方式;陈龙灿在接发球环节由搓、挡变成了挑、攻,力争在第一时间破坏对方的抢攻和衔接。这种双重变化打了卢布莱斯库/普里莫拉茨一个措手不及,很快就让他们在首局积累的战术优势和心理优势荡然无存。陈龙灿/韦晴光找到突破口后愈战愈勇,以21:8和21:9的悬殊比分连扳两局,为中国乒乓球队夺得首枚奥运金牌。

在2008年团体项目取代双打项目之前,中国队蝉联了5届奥运会的男双冠军,夺冠组合分别是陈龙灿/韦晴光、王涛/吕林、孔令辉/刘国梁、王励勤/阎森、马琳/陈玘。5对搭档中都包含一名直板运动员,但陈龙灿/韦晴光是唯一一对“双直板”组合。

奥运会男单第一金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单决赛刘国梁3比2王涛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男乒在欧洲两面弧圈球打法的冲击下陷入低谷,在汉城和巴塞罗那两届奥运会的男单比赛中均冲金未果。1996年,重振旗鼓的中国男队派出孔令辉、王涛、刘国梁3名运动员冲击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男单金牌,不料淘汰赛刚开始,孔令辉就以1比3负于韩国名将金择洙,止步16强。因此,独守半区的重担就落到了使用中国传统直板正胶打法的刘国梁肩上。

尽管直板正胶打法在当时的世界乒坛已经不是先进技术,但刘国梁的技术风格一向以“特长突出,灵活多变”而著称,再加上他反手的直板横打技术日臻娴熟,因此中式直板在他手中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从小组顺利出线后,刘国梁先后淘汰了日本的松下浩二、加拿大的黄文冠和德国的罗斯科夫,一路杀进决赛。在另外一个半区,王涛顶住压力愈战愈勇,他在半决赛击败当届最大黑马科贝尔后,与刘国梁胜利会师。


王涛与刘国梁不仅是国家队的队友,还是来自八一队的同门师兄弟,因此他们之间的男单决赛完全是一场知根知底的较量。比赛开始后,刘国梁率先发动,攻势凌厉凶猛。王涛虽然有些慢热,但在攻防两端也不示弱,他的正手弧圈球以及反手生胶弹击衔接紧凑,节奏变化多且落点刁钻,在多板相持中往往能够占得上风。

前四局两人打成平手,决胜局中,刘国梁坚定执行抢攻战术,力争在前三板解决战斗,王涛在对方的密集火力下频频击球失误。最终,刘国梁轻松赢下决胜局,为中国乒乓球队夺得了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枚男单金牌,同时也向世人再次展示了中式直板快攻打法的雄风。除了奥运会单打金牌之外,刘国梁还在1996年斩获了男单世界杯冠军。1999年,他又在第45届世乒赛的男单赛场上称雄,继而成为了我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中第一位“大满贯”得主。迄今为止,刘国梁依然是所有“大满贯”得主中唯一一位直板打法运动员。


奥运会单打决赛史上唯一一次“中直会师”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单决赛马琳4比1王皓

从汉城到东京,中国队在9届奥运会的单打决赛中一共实现过12次“会师”。其中,马琳与王皓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单决赛的相遇,是唯一一次由两名直板运动员完成的巅峰对决。
2004年,中国队在雅典奥运会中错失男单冠军。4年之后,中国队坐镇北京主场,独守上半区的王皓先后击败陈卫星、韩阳、高礼泽以及老将佩尔森,顺利杀入决赛。马琳在淘汰托奇克、格林卡、吴尚银后,迎来了与王励勤的“内战”,最终他以4比2胜出,为“中式直板”锁定了一枚奥运会男单金牌。
红双喜狂飚皓2(原狂飙皓656,无机狂皓2)王皓直拍横打专用乒乓球底板
直拍横打球板的一代经典。

马琳与王皓虽然都是直板,且师出同门,但两人的打法却各有所长,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王皓反手位的直板横打贯穿始终,而马琳的反手位还有赖于传统推挡。双方在这场巅峰之战中都发挥出了极高的竞技水准,虽然大比分定格在4比1,但每一局都打得比较胶着。马琳能够最后胜出,主要得益于他在接发球环节抢占了上风,进而能在前三板打出更有威胁的攻势。这样即便过渡到王皓更擅长的相持阶段,马琳也可以利用落点与节奏的变化与对方的两面火力对抗,因此在中远台的得分表现上,马琳也要好于王皓。

除此之外,马琳在每局的开局阶段往往能够“先下手为强”,比分上的小幅领先也起到了给对手施压的效果。虽然王皓在落后时表现得非常顽强,但每当比分迫近至关键时刻,马琳总能依靠多变的击球方式和果断的近台截击打断对方追分的那口气。第一、二局的尾局及第四局的中局阶段,马琳就是凭借这种强硬的表现拿下关键分,继而积累出局分上的优势。反观王皓,除了在第三局中打得比较释放以外,其余时段的技战术应变都相对滞后,尤其在前三板被对方掣肘的情况下,他的无谓失误明显要比马琳更多。

虽然这场中式直板的巅峰对决只打了短短的5局,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将永远被载入世界乒坛的经典史册。

直板反胶打法第一次夺得世乒赛男单冠军——

1973年第32届世乒赛男单决赛郗恩庭3比2约翰森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欧洲男乒为了挣脱中日直板打法的桎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把速度和旋转有效结合的全攻型打法。而彼时的中国男队主要发展了以正胶为主的左推右攻打法,强化应对欧洲弧圈球的技术,同时也开始尝试将反胶贴在球板上。这种大胆的创新探索很快收到了成效,1973年,郗恩庭在第32届世乒赛上获得男单金牌,成为中国队历史上第一位直板反胶单打世界冠军。

1971年,阔别世乒赛6年之久的中国队重回赛场,但在男单和男双项目中连遭重创。时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的徐寅生对欧洲新式打法分析研究后,萌生了将反胶弧圈球技术融入到中国传统直板快攻体系的念头,并建议当时的男队主力郗恩庭换贴反胶。郗恩庭最初有些犹豫,但他在1971年世乒赛上就败给了瑞典选手本格森,1972年的访欧比赛也是接连受挫,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郗恩庭在徐寅生巧妙的“激将”后下决心撕掉打了多年的正胶,成为了一名直板反胶运动员。郗恩庭身体素质出众,手腕力量极强,发球、推挡、弧圈球的技术功底尤为突出。改练反胶后,他不仅能在近台拉起小弧圈,而且退到中远台时的进攻和相持能力也得到了补强。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他带着全新的打法参加了第32届世乒赛。

当时以本格森和约翰森“双核驱动”的瑞典男队气势逼人,先后将男团和男双冠军收入囊中。男单比赛开始后,中国队的几大主力在前几轮纷纷落马,只有郗恩庭一个人闯进8强。为了防止精神紧张,他别出心裁地用了一种“鸵鸟战术”,只顾闷头前行,不受其它干扰。1/4决赛和半决赛,他拼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奥洛夫斯基和南斯拉夫的斯蒂潘契奇两场硬仗,从而拿到了与约翰森争夺冠军的决赛权。这场决赛的过程一波三折,郗恩庭首局狠压对方反手位的战术非常奏效,但获胜之后战术贯彻得不坚决,被外号“锤子”的约翰森逐渐打出势大力沉的正手攻势,连扳两局。第四局,郗恩庭重新盯死对方的反手位,艰难取胜。决胜局中,约翰森在反手位侧身大胆进攻,加强质量,郗恩庭则以发球特长牵制对手,在犬牙交错的尾局争斗中,郗恩庭最终以21:18赢下了比赛。这场胜利凝聚了中国乒乓球队变革传统直板打法的决心,同时也在技术创新领域立下了一块标志性的里程碑。

直板长胶打法唯一一次夺得世乒赛女单冠军——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女单决赛葛新爱3比0李松淑

“百花齐放”一直是中国乒乓球队保持竞争力的秘诀之一。在不同的时代里,除了主流打法的精兵强将之外,那些专攻特殊打法的运动员同样英才辈出,并且在世界大赛中也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其中,使用直板长胶削球打法的葛新爱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葛新爱来自河南,进入国家队之后师从张燮林,是一名极具特点的直板长胶削球手。她的技术风格以“怪”为主,凶稳兼备且韧性十足。1975年,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的葛新爱在女团决赛中独得两分,为中国队夺冠立下头功。此后两届世乒赛,她一直是女乒阵中的攻坚主力,其丰富的击球旋转和节奏变化让许多对手“一见到她就头疼”。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葛新爱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女单4强后,她在“削球内战”中击败队友童玲,首次晋级决赛。另外一个半区,国乒主力张德英在半决赛2比0领先的情况下求胜心切,最终被朝鲜削球手李松淑以3比2逆转。于是,两名风格迥异的削球手出人意料地在决赛中迎头相撞。

李松淑右手横握球板,削球功底扎实,意志品质非常顽强。不过与葛新爱相比,她的技战术明显过于单调,尤其在主动抢攻和削中反攻的环节,她几乎占不到任何便宜。由于同为削球手,葛新爱在比赛开始后很快就摸清了对方的旋转变化,进而游刃有余地施展搓攻结合的多变套路。最终,她直落三局击败对手,成为了中国女队历史上唯一一名使用直板削球打法获得吉·盖斯特杯的运动员。

直板反胶打法第一次夺得世乒赛女单冠军—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女单决赛曹燕华3比1梁英子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女队的主力队员大部分使用的都是直板正胶打法。随着弧圈球技术的融入,少数运动员开始使用反胶打法,力图让左推右攻变得更有威胁。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右手持拍的曹燕华。经过多次世界大赛的历练,她不仅成为了世界乒坛直板反胶弧圈球打法的集大成者,还创造了中国女乒的多项历史纪录。

1978年,初出茅庐的曹燕华在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的女单决赛中击败了两届世乒赛冠军得主、朝鲜选手朴英顺,一战成名。1979年,她入选第35届世乒赛团体阵容,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进入80年代后,曹燕华的技战术能力愈发成熟,逐渐成长为中国女队的头号主力。1983年,她在第37届世乒赛的女单决赛中遭遇韩国选手梁英子,后者是当届比赛的最大黑马,在晋级路上接连淘汰耿丽娟、童玲、黄俊群3名中国运动员。两人在决赛中针锋相对,打出了一场精彩至极的对攻大战。

第一局,准备充分的曹燕华一上来就凭借“看家本领”发球抢攻打了对方一波“8:0”,并以21:9速胜。她的正反手高抛发球落点变化丰富,侧身步法迅捷轻盈,正手弧圈球精准犀利,完全没给梁英子适应的机会。第二局曹燕华打得过于放松,而使用日式方板的梁英子抓住对手“走神儿”的机会大胆搏杀,迅速扳回一城。第三局宛如第一局的翻版,重新调动的曹燕华再次以21:9胜出。关键的第四局,曹燕华没有大意,梁英子也没有放弃,双方的比分真正咬了起来。战至13:11时,曹燕华在对方抢攻的情况下退台放起了高球,而且一放就是16板,直至对手扣杀失误。丢掉这分的梁英子锐气大减,最终1比3败下阵来。

赢下这场决赛后,曹燕华成为了中国女队第一位使用直板反胶打法获得世乒赛女单冠军的运动员。两年之后的第38届世乒赛,曹燕华又在女单决赛中击败队友耿丽娟,成为了中国女队蝉联吉·盖斯特杯的历史第一人。此外,她还和蔡振华搭档获得了当届的混双冠军,从而成为了迄今为止中国女队唯一一名使用直板打法加冕世乒赛“金满贯”的运动员。

直板两面弧圈球打法唯一一次夺得世乒赛男单冠军——
2009年第50届世乒赛男单决赛王皓4比0王励勤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欧洲乒坛凭借横板两面反胶弧圈球打法强势反扑,让中国直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无论搭配正胶、反胶还是长胶,直板运动员在对战横板运动员时,总会陷入“一面打两面”的被动境地,尤其反手位的弱势日趋明显。时任中国队总教练的许绍发从女队员葛新爱偶尔用直板背面攻球的动作中得到启发,开始让男队员尝试反手“直板横打”,直板打法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探索之路。

1998年,来自八一队的王皓进入国家二队。这位从小练习“直板横打”并且完全放弃推挡技术的直板运动员,在千禧年后横空出世,让世界乒坛领略到了中国直板的惊艳创新。从技战术角度而言,使用球板背面击球有效弥补了直板运动员在反手位的攻防缺陷,其威胁丝毫不亚于横板击球。融会贯通后,两面弧圈球打法终于有了“直板特色”,而王皓也成为了“直板横打”当之无愧的代言人。一直到2014年退役,王皓在职业生涯中共获得18个世界冠军,代表中国队征战世界大赛立下了赫赫战功。

2009年,王皓与王励勤在第50届横滨世乒赛的男单决赛中相遇。晋级决赛前,王皓的状态非常出色,半决赛以4比1战胜马龙之后,职业生涯首次打进男单决赛。王励勤的表现同样不俗,他在1/4决赛和半决赛中以两个“4比3”先后战胜陈玘和马琳,向个人第4个世乒赛男单冠军发起冲击。两人分别代表着直板和横板,在决赛中上演了一场两面弧圈球打法的“最强之战”。

整场比赛,王皓可谓“攻势如潮”,从前三板抢攻到中远台相持,他把两面弧圈球拉得大开大合,给王励勤制造的压力从未中断过。在两名攻击型选手的对抗中,谁能够控制好接发球环节,谁就能抢占回合的主动,王皓在这个环节明显更胜一筹,而且丝毫不畏惧与擅长相持的王励勤进行上旋对抗。前两局,王皓的两面衔接紧凑迅猛,时常把王励勤逼到退台招架的状态。而稍微慢热的王励勤虽然能够跟上王皓的节奏,但在尾局关键分的处理上,他没有对方攻得坚决。打到第三局后,王皓继续在中近台强势提速,致使王励勤很难在回合中组织有效的反攻。第四局,王皓在手握5个赛点的情况下被王励勤追到10:9,但他还是硬着头皮一攻到底,最终用两板“直板横打”终结了比赛。

当王皓捧起圣·勃莱德杯的那一刻,凝聚着国乒几代人心血的直板两面弧圈球打法终于在乒坛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更加值得铭记的是,中国乒乓球队在漫长的岁月中坚持求索创新的非凡胆魄。


看完上面的“中国国家队使用直板夺冠记录”之后,应该对您购买一下商品有帮助:

斯帝卡乒乓球拍价格表----斯帝卡底板性能介绍--斯帝卡品牌专卖-乒乓球导购-新闻资讯

动库商城http://www.dku51.com

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加入动库|正品保障|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2005-2025 动库商城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