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动库商城购物! 登录 免费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林高远与梁靖崑反手拧拉动作的对比分析与诊断
商城资讯

林高远与梁靖崑反手拧拉动作的对比分析与诊断

发布日期:2023-06-26 09:09:32


摘要:本研究运用三维运动学测试与分析的方法,将林高远的反手拧拉技术与梁靖崑的反手拧拉技术进行动作对比,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林高远反手拧拉动作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林高远反手拧拉技术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关键词:反手拧拉;运动学;
动作技术;诊断
一、前言
当今世界乒坛,反手拧拉技术已成为接发球的重要手段,是运动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台内进攻技术。通过对林高远比赛的技战术数据统计发现,在比赛中林高远常出现拧拉后失分的情况。林高远的反手拧拉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改进。对于运动员动作技术分析与诊断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到可对比与参考的优秀动作技术模板。林高远及其主管教练刘恒认为梁靖崑的拧拉技术较好,可以作为林高远比对的优秀动作技术模板。本研究运用三维运动学测试与分析的方法,将两人的反手拧拉技术动作进行对比,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林高远反手拧拉技术提供一些理论支撑,同时也可为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学习反手拧拉技术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2.1受试者
受试者为国家乒乓球队林高远、梁靖崑,两名运动员的运动等级均为国际健将级,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2数据采集

由刘恒教练发多球,运动员多球定点训练时,分别在左侧、右侧、前方和右前方,运用四台高速摄像机(拍摄频率:100帧/秒)对两位运动员的正手位拧斜线动作技术进行测试与三维拍摄。由刘恒教练选出每位运动员高质量拧拉技术10次作为分析的动作技术。

2.3、数据处理

用Dartfish 运动视频分析软件(团队版V9.0,产地:瑞士)提取特征画面、标注、划线、画面局部放大及计算角度等。林高远为左手球员,梁靖崑为右手球员。为使两人的动作之间具有可比性,将梁靖崑的画面及数据进行了镜像处理。本文重点分析引拍阶段、挥拍击球阶段和随挥阶段3个动作技术阶段及还原结束时刻、引拍结束时刻、挥拍击球时刻和随挥结束时刻等4个特征时刻。


三、结果与分析
3.1引拍阶段
从图1可以看出,林高远和梁靖崑在引拍最远端身体姿态基本相似,引拍都很充分。林高远有二次引拍过程。经过仔细看画面与高速录像可看出一些差异:

3.1.1手腕的角度:反复观看高速录像可以看出,如图所示,林高远引拍的幅度略小于梁靖崑。
3.1.2肘关节角度:在引拍结束时刻,林高远肘关节角度约为97.7度,梁靖崑约为83.5度,林高远肘关节的引拍角度大于梁靖崑。
3.1.3肩关节的角度:林高远肩关节的角度约为83.7度,梁靖崑约为84.9度,两人差异不大。
3.1.4引拍距离:从图1侧面特征画面可以看出,引拍结束时刻,球拍与球的距离,梁靖崑约为51cm,林高远为35cm,梁靖崑的引拍结束点离球要比林高远远,引拍幅度大,给加速击球留下了最大的时间和空间。
3.1.5引拍站位:从图1侧面特征画面可以看出,引拍结束时刻,梁靖崑两脚的前后间距更大,身体方向比林高远更侧一些,使身体拧转的幅度更大,更易于借助身体的力量。

3.2挥拍击球阶段
3.2.1肩关节角度:在击球时刻,从左侧来看,林高远肩角约93.7度,梁靖崑约为90.8度。林高远大臂离身体较远,击球点离身体较远。和梁靖崑肩关节在击球过程中一直是顶着向前发力,给予前臂和手腕发力时一稳定的支撑。相比而言,林高远击球时刻的肩关节稳定支撑不够,发力不够集中。
3.2.2肘关节的运动:在击球时刻,林高远肘角约为173.8度,梁靖崑约为101.5度,此时林高远肘角最大。当比较从引拍结束时刻到击球时刻付关节角度的变化幅度时,可发现林高远在挥拍击球过程中肘关节变化幅度比梁靖崑大,约为173.8-97.7=76.1度。从视频上看,梁靖崑前臂旋外动作较多,而林高远前臂在旋外的同时有非常明显的前伸动作。因此林高远的肘关节角度变化的幅度最大。
3.2.3发力方式:反复观察高速录像可以看出,在挥拍击球阶段,梁靖崑球拍向前发力较多,身体重心向前压,以肩、肘带动手腕的旋外发力为主,发力集中、挥拍速度快。与梁靖崑相比,林高远发力以手腕带动前臂为主,大臂向前随挥幅度大,发力显得不够不集中。在引拍与挥拍击球的衔接过程中,梁靖崑的引拍与挥拍击球动作快速连贯,肌肉作超等长收缩,收缩力量极大。而林高远在引拍结束时刻稍有停顿,使挥拍击球时肌肉仅作向心收缩,力量稍小。
3.2.4击球点:在击球时刻,与梁靖崑相比,林高远击球点偏上。从视频上看,连续击球时,林高远的击球点不够稳定。击球时刻,梁靖崑的触球点比林高远稍侧一些,林高远的触球点比较正。
3.2.5重心:林高远重心靠后,通过伸长前臂找到合理的击球位置,重心跟得不够,用手腕为主完成拧拉动作。而梁靖崑身体重心向前顶得多,全身更为协调用力。

3.3随势挥拍阶段
3.3.1拍形方向:从随挥结束时刻正前方的特征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出,林高远拍形略有后仰,而梁靖崑的拍形是前倾的。说明林高远击球后的制动不积极,过多随挥,影响了击球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回球的质量。
3.3.2两肩高度:如图3所示,从随挥结束时刻背面的特征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出,林高远两肩基本同高、前后的位置也基本相同;而梁靖崑是右肩前、左肩后。
3.4转腰发力过程
3.4.1林高远拧拉躯干侧倾角变化如下图:
如图4所示,引拍结束时林高远躯干侧倾角约为74.7度,击球时刻约75.5度,随挥结束时约84.6度。可以看出林高远在拧拉时,躯干侧倾角相对固定。在击球的过程中多以前臂和手腕发力为主,从而进一步说明林高远在拧拉时腰的力量用不好,导致拧拉质量不高。

如图5所示,梁靖崑引拍结束时躯干侧倾角约55.1度,击球时约65.3度,随挥结束时91.5度,说明梁靖崑在击球过程中,躯干扭转幅度比较大。

4、结论

林高远与梁靖崑的拧拉动作相比,最主要的差异在于:

(1)林高远引拍幅度较小,引拍结束时刻,球拍与球的距离较近,身体站位比较正。
(2)击球过程中,击球点离身体较远,肩关节稳定支撑不够,手腕用力较多,躯干扭转幅度小,重心向前压得不够,发力不集中。
(3)随势挥拍阶段,林高远制动不够积极,过多的随挥,影响了击球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秦志戬,肖丹丹.国乒年轻队员与马龙正手弧圈球动作对比分析与诊断[J].乒乓世界.2014,(10):104-105
[2]吴焕群,张晓蓬,中国乒乓球竞技制胜规律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与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肖丹丹,吴敬平,乒乓球直板正手撇拉技术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1):100-106.

[5]肖丹丹,吴敬平.三种乒乓球横板台内进攻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对比研究(J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6):515-518,538


看完上面的“林高远与梁靖崑反手拧拉动作的对比分析与诊断”资讯之后,应该对您购买以下商品有帮助:

红双喜底板报价-红双喜狂飙系列套胶价格-红双喜品牌专卖店-乒乓球导购-新闻资讯

动库商城http://www.dku51.com


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加入动库|正品保障|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2005-2025 动库商城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